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刘文新)重庆消费者刘女士花20.132万元在重庆海派健身馆(鲁能店)健身,私教申请后觉得健身效果不理想,效果提出终止合同,欠佳当时剩余的退款投诉课时费为13.77万元,但健身馆只同意退还8.3万元。遇阻刘女士在维权过程中,重庆当地派出所介入调查调节,海派但双方没有达成调解协议。健身随后,馆被刘女士向《中国消费者报》重庆记者站及渝北区消委会投诉。私教申请
海派健身馆门店外景。效果刘文新/摄
1年充值20余万元,欠佳健身效果不理想
刘女士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退款投诉她患有腰椎、遇阻颈椎病,重庆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海派健身馆进行康复锻炼。健身教练告诉她,要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需在私人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长期持续的锻炼。2022年2月28日,刘女士与重庆海派大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海派公司)签署《私教课程购买协议》,支付课时费1.31万元,购买了“普拉提”“拉伸”两种健身课程。
刘女士感觉锻炼后有一定的效果,私人教练便又向她推销“力量”健身课程,随后又以需要多种课程配合、需要增加课程数量、业绩达标需要帮忙等理由,要她多次购买健身课程。截至今年2月28日,刘女士先后15次在海派健身馆(鲁能店)充值20.132万元。这些款项大部分通过支付宝汇到了重庆海派公司账户,另有1. 974万元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转给了私人教练,教练将收到的款项及时转交给了公司,并将截图发给了刘女士确认。纸质版私教购买合同是教练让刘女士先签字盖手印,然后收回公司盖章再返还给刘女士,电子版合同是刘女士在手机上签字。
海派健身馆为刘女士安排了两位私人教练,其中一位教练向某燕于今年1月离职。更换教练后,刘女士感觉康复健身的效果不理想,便于7月1日提出终止合同,当时还剩余课时费13.77万元,刘女士认为按合同约定扣除剩余课时费20%的手续费后,健身馆应退还她11.016万元。她表示愿作让步,承担30%的手续费,即退还她9.6万元,但健身馆只同意退还8.3万元。
部分合同缺失,有款项记在他人名下
在最初协商退费的时候,刘女士提交了所有支付凭证及私人教练将款项转交给公司的截图。但当时重庆海派公司不认可刘女士转给私人教练的1.974万元。随后刘女士在追查这笔费用过程中,发现有一笔1.926万元登记在其他会员的名下。
在沟通过程中,刘女士还发现,在重庆海派公司的系统里,她有4份合同显示未签约。刘女士于11月到重庆海派健身馆(鲁能店)维权,要求对方出示系统显示未签字的合同,门店负责人拿出来两份,但还有两份没有提供。
11月9日上午,海派健身馆店长罗雷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双方争议的金额差异是1万多元,但达成协议的难度较大。最近几天,刘女士到门店维权,影响了门店的正常经营。刘女士还在网上发布不实文章,影响公司声誉。门店向辖区派出所报警,派出所民警来到门店了解情况后,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并建议海派健身馆退还刘女士9万元,但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重庆海派公司行政总监余雪梅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这起纠纷已争执了4个多月,公司一直秉着诚意在和刘女士沟通,也做出了很大让步,但刘女士和家人的诉求一变再变,弄得公司很被动。现在刘女士在门店维权时,有些过激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只有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纠纷。
消委会提示:仔细识别健身房“套路”
渝北区消委会工作人员杨良泉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由于公安机关已介入此案,双方当事人也无进一步协商的意愿和基础,消委会建议消费者通过诉讼方式进行维权,消委会愿意提供协助。
重庆公孝律师事务所律师徐斌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起典型的服务合同纠纷,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等环节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使得健身馆和消费者出现了理解分歧,进而引发纠纷。根据消费者的陈述可知,其办理健身卡、签署私教合同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康复锻炼。健身教练更换后,已达不到康复健身的效果,达不到订立合同的最终目的。本案合同第十条第二款约定“会员已购买的课程,不提供转课、退课服务,如遇特殊情况,则按剩余课程转出(会员信息更改)须支付课程剩余价值的20%作为手续费用”,因此双方应按照该约定来确定解除合同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消费者愿意在此基础上多承担10%的手续费,是协商诚意的表现。若任何一方认为该金额过高或过低,可以结合实际损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调整。综合全案来看,双方应秉承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尊重契约精神,严格履行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尤其是争议和分歧不大时,更应该互谅互让,换位思考,权衡维权成本和不利的法律后果,尽量促成调解,化解纠纷。
杨良泉表示,健身服务纠纷一直是消费维权领域的“痛点”“难点”,产生纠纷的原因主要是合同条款不公平、虚假宣传、私人教练离职、健身效果欠佳、诱导会员大额充值、关门跑路等。因此提示消费者在办理健身卡的时候,要仔细识别健身房的这些“套路”。与健身房签署书面合同时,仔细阅读相关条款,确认与工作人员宣传承诺相一致后再签字。保存好付款凭证,索要发票收据,以便发生消费争议时,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智慧·绿色·延伸人类力量近日,柳工路机国际化战略在拉美市场迎来重要突破!公司首台506E摊铺机在巴西圣保罗州城镇道路改造项目中成功交付并投入应用,凭借卓越性能赢得客户高度赞誉。这不仅标志着柳工高端筑养 ...
中国消费者报西安讯张强记者徐文智)陕西省西安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复审迎检在即,西安市市场监管局港务浐灞分局坚持高点定位、全力冲刺,持续推进复审迎检各项工作。分局成立六个专项工作督导组,分片包抓辖区各 ...
中国消费者报海口讯陈明 记者黄劼)记者日前从海南省保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该局从今年9月开始,通过召开推进会、网上培训、上门指导方式,推进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员考核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当地的食品经营管 ...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面纳入就业帮扶,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零就业 ...
中国消费者报南昌讯李建平记者朱海)近年来,江西省遂川县市场监管局持续开展“狗牯脑”茶质量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狗牯脑”生产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助推品牌 ...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贾珺)12月9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外发布5起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违法行为典型案例的通报,其中北京犟牛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因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的违法行为被罚款6万元。另据了解,截至今年 ...